前言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
97岁的李嘉诚这次不是在买房,而是在疯狂抛售,400套房源集体上架,最低40万就能拿下!
曾经靠"低价囤地、高位套现"模式纵横房地产几十年的他,如今却急着变现跑路。
从囤地大王到甩卖狂魔,是什么让这个精明了一辈子的商人如此急迫?
作者-水
一纸政令,让囤地大王变甩卖狂魔
就在今年7月底,李嘉诚突然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甩卖。
惠州、中山、广州、东莞,四个城市的楼盘同时上架,400套房源像商场清仓一样集体降价。
最便宜的一套房子总价只要40万元,月供1500元起,这个价格在香港连一个厕所都买不到,在大湾区却能拿下一套完整的住房。
展开剩余93%消息一出,香港人疯了,拖着行李箱直奔内地看房。
中介门店里到处都是说粤语的客户,有人当场签约,有人连夜排队。
这场景让人想起当年香港回归前的抢购潮,只不过这次方向反了,是从香港往内地跑。
但这背后的真相,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加震撼。
李嘉诚这次甩卖的房源,全都是1990到2000年代拿的地,有些项目捂了二三十年才开发。
就拿成都的项目来说,2004年拿地,本来规划8期开发,结果拖了16年只建了6期就转手卖掉,净赚38亿港元。
这种操作在李嘉诚那里不是个例,而是标准流程。
低价拿地,捂上十几年,等周边配套起来了,地价涨上天了,再慢悠悠开发,最后高价套现。
这套路玩了几十年,每次都能踩准时机,被业内称为"时间套利"的经典模式。
可是这次不一样了,游戏规则突然变了。
今年中央正式亮剑,要求"盘活存量闲置土地",让那些睡觉的土地赶紧醒过来干活。
深圳已经开始试点闲置土地强制收回机制,其他城市也在陆续跟进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李嘉诚那套囤地捂盘的老把戏彻底行不通了。
以前他拿块地能捂十几年,现在政策说了,超过两年不开发就可能被收回。
老爷子一听这消息,心里凉了半截,赶紧把手里的房源抛出来套现。
从2013年开始,李嘉诚就陆续处理内地资产,累计套现超过两千亿。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的GDP总量。
这么大一笔钱,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被他挪走了。
这次大湾区的400套房子,只是这轮套现计划的一部分。
97岁老狐狸的最后一次完美逃顶
说起李嘉诚的商业嗅觉,那真是比猎犬还灵敏。
这个老爷子几十年来,几乎每次都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出手。
2014年,他把北京盈科中心以58亿的价格卖掉,时机卡得刚刚好。
2016年,上海陆家嘴那个刚建好的世纪汇广场,项目刚落成他就转手,直接以200亿卖给了中国人寿。
每次出手都踩在楼市最火的时候,等市场降温了,他早就揣着钱走人了。
但这次的动作特别密集,说明他真的急了。
今年3月,他想把全球43个港口卖给美资,连巴拿马运河枢纽这种战略要地都敢摆上货架。
要知道,巴拿马运河承担着全球6%的海运贸易,咱们中国商船的货运量就占了21%。
这可不是普通的生意,这是战略资产。
结果呢?特朗普跳出来说要"收回运河",咱们这边也启动了反垄断审查。
这事儿一下子就黄了,228亿美元的交易泡汤了。
港口卖不成,那就卖房子,反正现金到手最重要。
李嘉诚的逻辑很简单,就像老人家常说的:"树挪死人挪活。"
政策环境变了,商业模式不灵了,那就赶紧调整资产配置。
从2020年开始,他就在处理欧洲资产,连曾被称为"买下半个英国"的项目也被打包出售。
现在轮到中国资产了,该出手时就出手,绝不恋战。
说白了,这就是资本的本能反应。
他深知自己已经经不起折腾了,安全比什么都重要。
香港人疯抢大湾区房子
李嘉诚卖房的时候,算盘打得啪啪响,但他万万没想到,香港人比他还急。
消息一出,香港人跟疯了似的往内地跑。
中介门店里全是说粤语的抢购者,有人拖着行李箱直接现场签合同。
这阵仗看得人目瞪口呆,就像看到了一场现实版的"抢购大战"。
一个月内,香港居民在大湾区购房成交量同比暴增340%。
为什么香港人这么疯狂?答案很简单:钱的问题。
在香港,一套小户型房子的首付,放到大湾区就能直接全款拿下。
香港的房价一向是高不可攀,一平方米十几万都太常见了。
很多人都买不起本地的房子,就算紧巴巴地买了,也是一家人蜗居在很小的屋子里。
与其在香港过这种憋屈的日子,还真不如到大湾区享受宽敞的生活。
有些人算了算账,被大湾区的房价惊呆了。
更吸引人的是,大湾区的物价也比香港低了不少。
在这边买房住,生活花销都低了,有些人因此连租房都不选香港了。
粤语无障碍,交通也方便,一小时高铁就能到香港上班。
这样的生活配置,对香港中产阶级来说,简直是天堂。
于是,大湾区的买房热盛极一时,不少香港人争相包车来购房。
再加上李嘉诚卖房的时候价钱还低,他的房产挂售之后,相当抢手。
毕竟花几十万就能住上李嘉诚看好的楼盘,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。
有中介透露,很多操着粤语的香港客人北上,纷纷前来抢购,部分房源只剩尾货了。
对老李头来说,他兜售资产变现,腰包又鼓了几分。
对这些买房的香港人来说,他们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房价,似乎也不错。
这看起来是个双赢的局面。
但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
李嘉诚都着急把房产卖了,现在下场买房,或许并不是什么好时机。
更重要的是,这背后反映的是区域发展的结构性不均衡。
香港房价畸高,大湾区相对便宜,这种差异本身就说明了问题。
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个所以然,但这种现象值得深思。
毕竟,真正的区域协调发展,不应该是靠这种价格落差来实现的。
商业神话落幕
从"华人首富"到被网友骂"跑路大王",李嘉诚的口碑反转,其实藏着大家对商人的期待。
一个企业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。
赚钱不可耻,可耻的是只想着赚钱。
当年香港靠着内地市场起飞,他借着英资撤退的机会低价接手资产。
后来又趁着内地开放政策在大陆疯狂拿地,可以说,没有国家发展的东风,就没有他今天的财富。
可现在呢?政策一收紧,他就急着变现跑路,把几十年的红利都揣进自己兜里。
这种"精致的利己主义",或许能让他的家族财富得以传承,但却赢不了真正的尊重。
李嘉诚这辈子全靠倒腾土地赚钱,靠的是政策红利和时间差。
有人统计过,他是华人首富,却是唯一一个没有做出实质性贡献,全靠"低价买进,高位卖出"的投机模式积累财富的。
这话可能有些刺耳,但仔细想想,确实有道理。
咱们普通人努力工作,想的是怎么把日子过好。
而有些资本却在琢磨怎么利用政策漏洞,怎么钻市场空子,把大家的辛苦钱变成自己的财富。
这公平吗?这就是时代变化的核心所在。
以前大家对企业家的要求很简单:能赚钱就行。
现在不一样了,大家更看重企业家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,能为普通人带来什么实惠。
纯粹的投机套利,已经不再是值得推崇的商业模式。
真正的企业家,应该是那些踏踏实实做实业,为社会创造就业,为民众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人。
而不是那些只想着怎么从土地上套利的投机者。
商业不止有利益,更该有温度。
李嘉诚的时代正在谢幕,他用几十年积攒的"商业直觉"再一次避险。
但这也说明,房地产的黄金时代,已然结束。
未来属于那些真正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家,而不是投机者。
这场清仓带来的影响,不只是李嘉诚一个人退出,而是整个投机模式的警钟。
时代在变,商业逻辑也在变,那些只想着赚快钱的人,迟早会被时代抛弃。
结语
李嘉诚的商业嗅觉依然敏锐,但时代的评价标准已经改变。靠纯粹投机赚钱的模式,正在被更有温度的商业逻辑取代。
这种转换不只是地产行业的事,更预示着整个中国经济的深层变革。未来的商业成功,将更多取决于能否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。
大家怎么看李嘉诚这次的选择?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
发布于:河南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